古代“驱蚊神器” 有过不少趣名 古人与蚊子斗争的故事你知道哪些

分类: 365体育平台怎么不取缔 📅 2025-08-24 04:02:00 👤 admin 👁️ 4522 ❤️ 330
古代“驱蚊神器” 有过不少趣名 古人与蚊子斗争的故事你知道哪些

夏天除了闷热让人不舒服外,还有蚊虫的叮咬,这种情况在古代是如何解决的呢?庄子曾经在《天运》中说:“蚊虻嗜肤,则通夕不寐矣。”因此以庄子的达观尚且对蚊虫叮咬不能入睡,想必后人也多有此等苦恼。

汉代的蚊帐形态

斗帐:一种上狭下宽的帐子,在其中放置卧床,形状如覆斗。

方形帐:方形帐与斗帐只是在形状上有所差别,它是由方形帐钩支撑。

坐帐:常设于殿堂上,只有王及太后才能使用,并有一定的封闭性。陈设兵器的帐也称为武帐。

步障:一种起源于汉代的临时性围隔的帷,由织物与柱杆组成,更具灵活性,可以轻易地移动。

行障:用一根杆子悬挑中间,下面设有障坐,体积比步障要小,可以随意放置,因为可以随意移动而得名。是幄、帐、帱中使用等级最高的一类,一般只有皇家才能张设。其中飨神祭祀用的称为紫帽,祭汉高祖时所用的是绣幄。

这大概便是汉代的种种蚊帐形态了。数百年后的欧阳修面对夏季蚊虫的叮咬特意写了一首《憎蚊》的诗:“虽微无奈众,惟小难防毒。”可谓对蚊子恨之入骨,当然也有人指出他是在影射一些人,那样似乎就更能说明蚊子与小人的同类了。

与蚊子斗智斗勇

在清代画家王素笔下绘画的《二十四孝书画》将前人消夏驱蚊的神态勾画得相当生动细微。

故事大概是这样的。

东晋时候,吴猛家贫没有蚊帐,为了让父亲好好睡觉不受蚊子叮咬,他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子叮咬,即使蚊子在身上越聚越多也不驱赶。因此这种舍身喂蚊子的孝顺故事成了古代许多的美德故事,虽然今天看来未免有些夸张,但却说明了蚊子在古时对人的一种困扰。

那么在当时就没有什么好的办法驱赶蚊虫吗?当然有,那就是流传至今的蚊帐。

蚊帐就是要细密又通透,据说在周代的时候便有了蚊帐,只不过那时多用于征伐、田猎、祭祀、丧礼,似乎很有那么些尊贵的意思。在齐桓公的时候,曾打开“翠纱之绸”,把饿疯了的蚊子放了进去,考验一下意志力。三国后的魏文帝曹丕因为谐音是“喂蚊帝”,被人调侃戏称,可知蚊子在历史上大有来头。

蚊帐在秦汉时代就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,毕竟蚊子是不分贫贱富贵的,所以为了能够睡个安稳觉,穷人也要置办个蚊帐,所不同的便是用料的高低而已。唐朝诗人韦应物曾说:“江边夜起如雷哭”,就是说诗人夜宿户外,听到蚊子如同雷声,可知蚊子的密集程度,幸好他早有准备,带了很专业的蚊帐才免去被叮咬。这时候的韦应物是唐朝的左拾遗,属于高级官员,因此他的“十幅轻绡”不是一般老百姓所能有的。

这事到了宋代,还被沈括在《梦溪笔谈》里一顿揶揄:“十幅红绡为帐,方不及四五尺,不知如何伸脚。”

其实,韦应物在唐代是比较有操守的官员,因为他曾写过这样的一句话:“邑有流亡愧俸钱”,就是自己治理的地区出现讨饭的,会羞愧拿工资。

宋代的时候,韦应物的“十幅红绡”已经并非什么稀罕物了,此时已经有了新的产品作为代替,似乎做工更好,价格也并不多离谱。当时的这种蚊帐被称作“碧纱橱”,它是“帷帐一类的东西,用木头做成架子,顶和四周蒙上碧纱,可以折叠。夏天张开摆在室内或者园内,坐卧在里面,可以躲避蚊虫。”当时的女词人李清照在她的词作中有过涉及:“佳节又重阳,玉枕纱橱,半夜凉初透。”

文学作品中的蚊帐

在清代,小说《红楼梦》对于这种蚊帐有许多涉猎,这种东西类似家具,有“腿足、地平、顶盖”,四面糊着画绢,被学者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的“碧纱橱”。《红楼梦》里有这样的描述:“贾母因见窗纱上的颜色旧了,便叫王夫人将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换上,凤姐想到库房里,有好些匹银红蝉翼纱,颜色鲜艳,又轻又软,先前竟没有见过这样的。”贾母听后,便回答说:“原也有些乡,不知道的,都认做蝉翼纱,正经名字叫软烟罗。”

因此《红楼梦》确实也是一部生活历史,它很多细节都还原了古人生活的方式。

有关蚊帐的历史大概也就是这些,虽然形态用料多有变化,但是蚊帐的功用大体都是一样的。随着时代的进步,现在的窗纱已经很好,因此在城里生活的人们早已丢了蚊帐,倒是一些乡村的老人至今依靠这个物件躲避蚊虫,似乎里面也有着一种传统的情结了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