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个小时直播过程吃了几十斤食物!“大胃王”吃播为何管不住?

最近,杭州一位知名吃播博主下播后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意外“抢救”:因暴饮暴食后用牙刷催吐,没想到牙刷滑入咽喉直达胃部,幸亏医院急诊用胃镜成功取出了异物。这位“大胃王”主播因挑战超大食量成名,每次直播后为缓解胀满感、保持身材,经常用牙刷刺激喉咙催吐。事件曝光后,再次引发了大众对“大胃王”吃播现象的热议。
我国《反食品浪费法》明确禁止制作、发布宣扬暴饮暴食和浪费食物的节目或视频信息。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《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》同样强调,严禁传播这类浪费食物的内容。那么,既有法律明文禁令,“大胃王”吃播为何屡禁不止?记者对此展开了深入调查。
深夜12点,主播“爱美食××”准时开播,桌上堆着三四斤芒果、五六个黄桃、十几颗溏心皮蛋……带货介绍的同时,她不停往嘴里塞食物。“给大家表演个三文鱼消失术……”话音刚落,几块厚切三文鱼和各种海鲜就被她一扫而光。仅15分钟内,她就吞下了惊人量的食物。
记者粗略统计,在两个小时的直播里,她吃了超过20种食物,重达四五十斤,包括芒果、荔枝、小龙虾、松花蛋、哈密瓜、无骨鸡爪、百香果、螺蛳粉等。令人震惊的是,她已连续这样直播6天,为避免被怀疑录播,身后还摆放当天日期的牌子。
自2020年以来,中央及地方多次专项整治“大胃王”吃播乱象,中央网信办曾处理超1.36万个违规账号,法律法规对暴饮暴食的宣传予以严格禁止。然而记者近期调查发现,“大胃王”吃播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依旧盛行。
这类吃播主要用“吃”来引流和带货。拥有百万粉丝的主播“爱××”每周发布一两个视频,有的是家中吃饭,有的则去饭店挑战自助。视频开头总是大口吞食各种美食。在一次小龙虾店的视频中,店员都惊呼“你一个人肯定吃不完”,但她豪气点下超多食物,边吃边快速剥虾肉,甚至吃完11盆小龙虾还要加点。还有烤肠、烤鸡翅、虎皮蛋、手工面等,结束时她的肚子竟比怀孕四五个月的孕妇还大。
记者连续观察发现,“爱××”时常开直播,短短几个小时内吃的食物量远超常人,直播画面随后被剪成短视频,点赞和评论数破万。类似的“大胃王”主播还有不少,他们面前摆满堆积如山的美食,甚至不发一语,靠字幕介绍口感。夜晚,他们摇身一变成带货主播,用火鸡面等产品吸引粉丝,语言煽动性强,评论区热闹非凡。
然而,暴饮暴食催吐的健康隐患巨大。另一位吃播“邓××”经常带体重秤,饭前138.9斤,饭后154.6斤,显示一次进食超15斤食物极为常见。专家指出,成年人胃容量只有1到2升,短时间吃几十斤几乎不可能,若真吃下可能引发胃破裂、急性胰腺炎、肠梗阻等严重问题,长期如此还会增加消化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风险。催吐还会导致牙齿腐蚀、食管损伤,严重时可能引发大出血危及生命,且影响消化功能,留下后遗症。
网上对“大胃王”吃播的质疑声音不少,有博主因误传催吐视频被揭穿后注销账号。直播中腹部隆起如孕妇,离开后几分钟又平坦,疑似去催吐。专家提醒,这种长期催吐行为危害极大,甚至停止后依然会留下健康隐患。
从平台监管角度看,相关短视频平台明令禁止暴饮暴食和浪费食品的直播内容。部分吃播为了规避审核,旁白加上“合理饮食,杜绝浪费”“仅供娱乐”等文字,却仍然独自吃完一大桌食物,难掩虚假本质。律师施志广表示,这种行为违反反食品浪费法和广告法,若情节严重还可能触及虚假广告罪,平台也应承担审核责任,违规应处罚。
更重要的是,“大胃王”吃播以夸张食量吸睛,将浪费包装成娱乐,给青少年传递了错误价值观,容易引发饮食攀比和模仿风险。监管难点在于直播多在夜间,内容量大,且主播用文字标签逃避系统检测,且“吃播带货”模式模糊了监管边界,平台管理面临挑战。
展开全文
记者在采访中坦言,这种靠“恶性流量”获利的模式令人担忧。为了报道这类吃播,连续两周昼夜守候,看了百余个视频和直播,反倒对食物毫无兴趣。主播们吞食食物时基本不咀嚼,五斤牛肉硬吞,边喝水边催吐,食物对他们只是流量工具,不再是享受。
业内人士透露,“大胃王”吃播凭视觉冲击迅速聚流量,带货效果显著,短期内可赚取打赏和广告费,成为快速变现的渠道。确实,“爱美食××”每场直播在线观众超2万,点赞破20万的“邓××”更是如此。主播带货的销量也极佳。
可问题是,这样牺牲健康换来的流量,是否值得?近年来因吃播而健康受损甚至离世的案例层出不穷。29岁的“泡泡龙”网红因过度饮食去世,另有“闻味哥”患多种疾病仍疯狂吃肉,24岁的女网红“潘晓婷”刚出院治疗胃出血,次日直播时猝死。年轻主播长期暴饮暴食引发脂肪肝、高血压、高血糖等疾病,有的为维持人设催吐致身体严重受损。
这种极端饮食不仅毁了主播自己,也在社会上传递负面影响,助长浪费风气,尤其对青少年造成误导。比如日本就有中学生模仿“大胃王”导致意外死亡。过度追求流量的吃播模式扰乱网络生态,占据正常美食内容空间,令网络环境低俗畸形,必须坚决遏制。监管应回归本质,引导创作传播正确饮食文化,让大家真正“食之有味”。
——来源|法治日报 记者 张守坤
监制|余瀛波
编辑|黄美玲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