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清君侧”,野心家刘濞的遮羞布

惠帝、高后时,天下无事。朝廷、诸侯都忙着安抚百姓,稳定社会,发展生产,繁荣经济。
吴国,地处长江以南,包括苏南、皖南、江西、浙江广大地区,东靠江洋大海,西拥豫章铜山,地域辽阔,资源富饶,土地肥美,物产丰盈,更兼没遭秦汉战乱,社会稳定,人口众多,自然人文条件,都远比中原好。
刘濞就国,雄心勃勃,勤政爱民,励精图治。他奖励贤能,招纳流亡,建设精干班底,组织死士集团。四十多年来,他铸山为钱,煮海为盐,发展农桑,免除赋税,士兵关饷,实行兵役,鼓励生育,休养生息,国富民强,兵精粮足,实力远超他国,甚至比肩朝廷。
(刘启与刘贤争棋 影视图)
三、叛乱诱因,争棋丧命
受封之初,吴王刘濞,谨守臣道,定期朝觐,恭敬侍君,安享三叔恩赐的荣华富贵。
文帝时,有一年,刘濞派世子刘贤,进京面圣,例行朝贡。皇帝客气,留客宫廷,让太子刘启,陪同游玩,以示爱怜。
俩人酒后,下棋对奕,无事消遣 ,玩玩而已。可是刘贤,名贤而人不贤。他甚肖其父,剽悍斗狠,又过惯天不怕,地不怕的世子生活,轻佻狂妄,任谁也不放在眼里。他棋艺不精,棋品又差,屡屡下风,却往往悔棋。起先,太子还笑语相劝,可他就是不听。太子也年轻,又哪是处处让人之人?于是,双方发生争执。
在君主时代,讲究身份等级,帝国储君,应是君;藩国世子,也是臣,君臣关系,不可倒置。这是做人常识。所以下棋时,刘贤应守臣道,与刘启公平竞技。可是,他缺乏教养,不分尊卑,无理耍赖,态度横蛮。刘启一忍再忍,最后,终于咽不下这口恶气,气呼呼地站起来,不玩了,并顺手抄起棋盘,扔向刘贤,没想到,这随手一掷,正中太阳穴位,刘贤倒地,一击殒命。
很显然,这是失手致死,过失杀人,没有偿命一说。
事故后,文帝严厉训斥太子,令其禁足,深刻反省。然后,派人送刘贤遗体回吴,并诚挚致哀。可是,刘濞拒绝收尸,气呼呼地说:“天下一家,死在哪,就葬在哪,何必送回!”他赌着气,命人把尸体又送回长安。
从此之后,刘濞怀恨在心,便一直称病不朝。这不仅是失礼,更是忤逆行为。文帝很气忿,扣留几批吴使,准备追究他的罪过,而刘濞则积极行动,预谋造反。这时,有一吴使说,吴王确实没病,但俗话说得好,“察见渊中鱼,不祥”,希望皇上捐弃前嫌,给吴王改过自新机会。文帝纳谏,放回全部吴使,赏赐吴王坐椅拐杖,说吴王年老了,特许他在有生之年,都可以不朝觐。
皇上的宽容,堂弟的尊重,也感动了他,本应幡然悔悟,改过从善,重新做人。可是,他反叛之心不死,只是放慢了谋反的步伐。
(汉景帝与晁错 影视图)
四、“诛晁错,清君侧”典故本事
公元前156年,汉景帝即位后,任命他的老师晁错为御吏大夫,考评群臣,监察诸王。
晁错勤于政事,忠心谋国。然而此人,学识渊博,却志大才疏,又严厉刚直,苛刻心狠,喜欢吹毛求疵,误导皇上决策,搞得群臣惶恐,诸侯恼怒。
他曾提出多项改革措施。面对权势日隆的藩王,他又提出《削藩策》,意在剥夺藩王特权,强化皇权。他指出,“今削之亦反,不削亦反。削之,其反亟,祸小;不削之,其反迟,祸大。”可是,他又没有理由夺,也没有办法削,既不能象以前,文帝把齐国一分为六;又不如后来,景帝将梁国五分,他只是靠小报告,找鸡毛蒜皮的借口,硬削吴楚各两郡,还有胶西与赵的。诸侯哗然,强烈反对,憎恨晁错,抱怨朝廷。本有反心的吴王刘濞,趁机联合齐楚六国,打着“请诛晁错,以清君侧”的旗号,举兵反叛。
由于吴王早有预谋,他率领20万吴兵,过长江,渡淮河,又合楚兵10万,一路西进,顺利挺进河南。
形势万分危急。即位不久的景帝,不知所措。晁错又献策,要皇上御驾亲征,而他则留守京都。景帝愕然。而大臣袁盎,针对叛军“清君侧”旗号,提出“丢车保帅”之策。景帝纳谏,腰斩晁错。
其实,“清君侧”只是谋反的借口,遮羞布而已,现在,刘濞看到自己军事上的胜利,又取得六国的拥戴,他已自称“东帝”了,又哪会善罢甘休?晁错受诛,君侧已清,他仍不受诏,而退兵息争,事情性质已全变了。
“吴楚七国之乱”,是真正的武装叛乱。
五、太尉平叛,一战定局
景帝当机立断,下达平叛诏令。
他遵照先帝遗令,任命周亚夫为太尉,会同大将军窦婴,运筹决策,组织四路大军,与前沿梁王刘武合力,出关平叛。
(太尉周亚夫 影视图)
大将军窦婴,扼守中原要冲,驻守荥阳,护卫皇仓;将军栾布,开赴齐地,迎击诸国叛军;将军郦寄,直取赵国,并谨防匈奴援军。
而太尉周亚夫,则率领汉军主力,36员战将、10万车骑,走兰田,绕武关,回军函谷,出奇不意,全歼叛军潜伏部队。这是刘濞的特种兵,兵精将勇,战力超强,其任务是在朝廷大军都出关后,趁京都空虚,叩阙突袭,生擒景帝。如果不消灭它,历史可能改写!
接着,太尉又绕过叛军,东进昌邑,深沟高垒,固守坚城,卡死叛军退路,寻求最佳战机。同时,他又派遣弓高侯韩颓当,率领一支轻骑,扼守泗水入淮口,截断叛军粮道,并抢夺其粮草,掐住叛军咽喉。
这时,刘濞已经攻到梁都睢阳〔商丘〕,而梁王刘武,凭借富可敌国的资源,指挥强大的梁国雄师,有效地抗击着叛军,牵制住叛军主力。面对梁都的铜墙铁壁,刘濞的锐气受挫,而又后继无粮,已经出现粮荒,军心开始浮动。
后来,战场出现这样的态势:叛军西进,有梁王刘武挡道;援军,有将军郦寄阻拦;齐地叛军,有将军栾布迎击;荥阳皇仓,有大将军窦婴护卫;粮道,有弓高侯韩颓当截断;退路,更有太尉主力卡死。吴楚叛军主力,真正是前无进路,后无退路,疲惫至极,锐气全消,再加上粮食奇缺,无米下锅,饥饿难当,军心已经完全崩溃。
这正是最好的战机。于是,太尉周亚夫一声令下,昌邑会战爆发。他的十万雄师,似排山,势不可挡;如倒海,摧枯拉朽,一举击溃叛军主力。兵败如山倒,叛首刘濞无奈,为了保命,落荒而逃,他把30万步兵,全都丢给汉军,而追随他南窜的,仅有数千轻骑。太史公写道:“〔周亚夫〕因乘胜,遂尽虏之,降其兵,购吴王千斤。”
一场决定帝国命运的平叛大战,仅仅历时三月,就这样干净利落地划上句号。
六、无才失计,刘濞败亡
四十多年来,刘濞苦心经营,国富民强,兵精将广,又广为联络,得到齐楚诸国拥戴,还北联匈奴,南和东越、闽越,实力足以与朝廷抗衡。
可是吴王刘濞,他胸怀帝王野心,却无领袖雄才,自己不会运筹决策,却又不用他人之计。本来,有上中下三计,可供选择,但是,他任人唯亲,怀疑他人,凭兴趣办事,结果,自选死路。
叛军北进前,他的老将、大将军田禄伯,郑重提出:“愿得五万人,别循江淮西上,收淮南、长沙,入武关,与大王会师。”这两路出击,东西齐进之计,正合当年,楚王熊心灭秦之计,应该是上策。可是,他只听世子话,疑他有异心,而弃之于不顾。
年轻的新锐、桓将军又提出:“愿大王过城邑,直弃去,疾西,据雒阳武库,食敖仓粟,阻山河以令诸侯。虽无入关,天下固已定矣。”此为楚汉相争时,高皇据荥阳、守敖仓,以对项羽之策。这是中策。可是,他只相信年轻世子,而认为桓将军乳臭未干,没资格谋大事。
刘濞心高气傲,自命不凡。他认为,强兵猛将,横枪跃马,攻城略地,蹈刃拔寨,方显英雄本色,不打仗,只钻空子,算什么英雄好汉?于是,他又无视桓将军的中策,而选择梁国为主攻目标,集中叛军主力,一座一座的攻占梁城,渲泄心中攻城拔寨的快意。最后,他攻到梁都。他哪里知道,在战略全局上,他已经完全失控,而梁王刘武的坚城,正是太尉抛出的神鞭、缠缚他的绞索。到这时,他只有任人宰割的份了。这是他自取的灭亡下策。
平叛胜利后,众叛王纷纷自杀,顺势化大国为小国,并收回藩国治权,朝廷任命官吏,执行中央政策,而藩王只领俸禄,仅仅一介土财主而已,从而集权中央,提升国力,使整个社会得以快速发展,呈现出一派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。
陈存选
2020、12、08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